APRILFOOL 愚人文化

斯圖亞特王朝 House of Stuart (1603-1714),接續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是由於終生未婚的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在臨終彌留之際,交代將王位傳給其姪孫-蘇格蘭國王 詹姆斯・斯圖亞特,從此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終於有了統一的君王。女王駕崩後讀多王朝結束,開啟了斯圖亞特王朝。

這是一個政局相當動盪的王朝,除了首度由蘇格蘭人擔任君主外,天主教與新教間的宗教紛爭始終騷動著整個歐洲。

同時英國也因為君王與議會的權力鬥爭,首度有國王被送上斷頭台、首度出現了共和國軍政府時期,隨後更有成功推翻君主霸權的光榮革命,更催生了君主立憲制內閣制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也在這個時期蓬勃發展,英國首家銀行-英倫銀行在此時期成立,海外殖民地擴張,更重要的是蘇格蘭最終妥協與英格蘭合併為同一王國。

※註:封面圖描繪 英國內戰前夕的查理一世 The Eve of the Battle of Edge Hill, 1642 (Wikimedia Commons)

1|詹姆斯一世 James I

(在位:1603-1625)
這位從蘇格蘭遠道而來的國王,與英格蘭國民實在水火不容。蘇格蘭當時仍實施君主專制,而英格蘭卻早已是議會制,因此面對權利龐大的議會,這位仍保有君權神授觀念的新國王當然處處碰壁;加上他生活奢侈且不擅理財,使得國內經濟每況愈下,國王與議會關係相當緊張。

此外宗教也是當時非常敏感的議題,英國自都鐸王朝亨利八世改革後已成為新教國家,但此時天主教徒卻仗著天主教大國-西班牙在背後撐腰,勢力漸漸茁壯。1605年11月5日,他們策劃了一樁恐怖攻擊,密謀炸毀議會和國王,不料消息走漏,計畫失敗,造反的一幫天主教人馬全被處死,這事件爾後被稱為「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

好在詹姆斯一世尚有ㄧ德政,在位期間下令編撰英文版的聖經,當中詞彙簡單易讀,使得聖經能迅速流傳到英國各階級,也使英語成為大眾讀寫的文字。

詹姆一世|17世紀晚期的反天主教傳單 以「火藥陰謀」為主題 (Wikimedia Commons)

2|查理一世Charles I:被送上斷頭台的國王

(在位:1625-1649)
詹姆斯死後,兒子查理ㄧ世繼位,登基後與議衝突加劇,首先是為了與法國結盟,取了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公主,引起國內不滿。

另一方面,當時歐洲大陸正掀起天主教新教間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英國境內主流民意皆主張攻打天主教大國西班牙,除了鎮壓天主教勢力外,更有機會取得在歐洲大陸的經濟利益。然而萬萬沒想到,英軍在國王的寵臣金漢公爵-喬治.維利爾斯(George Villiers, Duke of Buckingham)帶領下竟接連失利,但國王查理一世仍不斷向議會索取軍費。

議會眼看查理一世行徑越來越猖狂,便提出「權利請願書」(Petition of Right),要求國王遵守請願書中的條款方得取得軍費,結果查理一世一拿到錢就翻臉不認人,1626年直接解散議會,從此開啟了長達十一年的獨裁專政,以各種名目強制徵稅,民間苦不堪言。

為了斂財,他接著又把歪腦筋動到蘇格蘭頭上,企圖以宗教名義像蘇格蘭人民強徵稅收,最終導致蘇格蘭發動叛亂。眼看蘇格蘭叛軍已經攻佔北邊城池,此時的英軍由於長年沒有議會協助有效徵收經費,實力早已大不如前,查理一世情急下趕緊重新召開議會,累積滿腹怒火的議員們當然要求國王先簽訂條約履行規範再接續詳談,但查理一世火大又再次解散議會。

結果英軍果然不堪一擊,向蘇格蘭求和,蘇格蘭隨即向查理一世索賠,為了支付龐大的陪款,無奈之下查理一世又再次開啟議會,請求議會協助徵收金費。被惹毛的議員們這次便加碼強制國王簽訂條件更嚴苛的「大抗議書」(Grand Remonstrance),結果查理一世看完條款直接惱羞成怒,帶著親信離開倫敦北上,並召集了一些傳統貴族組織軍隊,正式向議會宣戰,於是便開啟了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

1644年這場內戰由議會派獲勝,當中除了有蘇格蘭軍隊的幫忙外,更因為其中有一名優秀的指揮官-奧利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他所帶領的部隊是內戰中的致勝關鍵。內戰後查理一世被俘虜,但他卻趁著議會內訌之際逃到蘇格蘭,並與蘇格蘭交換條件,於是蘇格蘭這次反過頭來協助查理一世進攻蘇格蘭議會,結果仍被奧利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軍隊擺平,查理一世再次被俘。這回議會決定對他審判,1949年查理一世被控叛國罪,送上斷頭台

查理一世|查理一世被處決畫作(Wikimedia Commons)

共和時代 英格蘭聯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

3|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護國公 Lord Protector

(在位:1653-1658)
查理一世被處決後,繼承人查理王子眼看保王派都被清算,自己也趕緊逃亡到愛爾蘭。議會派的領導人奧利弗·克倫威爾便宣布,從此成立「共和國」,並把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解散,下議院改組成由人民選舉產生,稱作「殘缺議會」(The Rump Parliament)

然而此時愛爾蘭發動了政變,因為在英國內戰時期,查理一世曾允諾深信天主教的愛爾蘭,若協助對抗英格蘭議會,就會放寬對愛爾蘭天主教的限制,沒想到查理一世最後被處決。於是當他們看到流亡的查理王子便擁戴他,並向克倫威爾宣戰。結果1649年,愛爾蘭被克倫威爾軍隊徹底擊潰,查理王子又逃到了蘇格蘭,同樣的劇碼,蘇格蘭擁立查理為王,向克倫威爾宣戰,結果依然被殲滅。

國內勢力整合好後,克倫威爾接著便把目光轉向新崛起的海上貿易霸主-荷蘭,霸道地強制荷蘭運送所有與英國相關的貨物都必須使用英國貨船,此舉大大危害荷蘭利益因此荷蘭憤而向英國宣戰,然而英荷戰爭持續兩年,最終仍是克倫威爾的英軍獲勝。

此時的克倫威爾所向披靡,使得殘缺議會內的議員開始有所忌憚,提出限制軍隊權利的要求,此舉引發克倫威爾及其軍隊的不滿,他憤而解散議會,並於1653年任命自己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為「護國公 Lord Protector」。這個自創的統治權位,不像英國王位必須遵循法律傳統,搭配制衡自己的議會,相反的由於「護國公」一職前所未有,根本不受到現行法律約束,於是克倫威爾成為了更勝以往的「獨裁者」,領導著強悍的軍政府。

Oliver Cromwell |Oliver Cromwell in the Battle of Naseby(Wikimedia Commons)

4|理查.克倫威爾 Richard Cromwell:第二代護國公

(在位:1658-1659)
1658年,克倫威爾因患上瘧疾病逝,他的兒子理查.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繼任為第二代「護國公」。然而理查.克倫威爾深知,目前這個軍政府是因父親的領袖威信而存在,自己既無戰功也無王法保障,隔年他便很識相的退位了。

Richard Cromwell | Richard Cromwell 簽署退位文件(Wikimedia Commons)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5|查理二世 Charles II:快活王Merry Monarch

(在位:1660-1685)
第二代護國公退位後,眾人皆擔心英國會再度陷入王位爭奪內戰,於是先前被奧利弗·克倫威爾趕走的議員紛紛轉而擁立正流亡在荷蘭的查理王子。1660年顛沛流離的王子終於登基為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也就此復辟。

查理二世的執政風格比較無為而治,政務幾乎全權交給議會,自己則熱衷於各種娛樂活動,這也使得政局較為平穩,因此查理二世又被人稱為「快活王 Merry Monarch」。豈知查理二世從未忘記當年殺父之仇,上位後漸漸把自己人安排進議會,待時機成熟後開始大肆報復當年參與處死父王的人馬,其中已故的克倫威爾更被刨棺屠屍,砍下頭顱掛在西敏寺二十年。

此外查理二世祭出的外交政策也引人詬病,首先為了報答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他流亡期間的照顧,將英國在比利時所佔領的港口-敦克爾克(Dunkirk)以極低價格賣給法國,接著又幫法國一起攻打荷蘭,卻都以失敗收場。

不過另一方面,查理二世非常支持藝術與科學,任內創立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並支持皇家科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的成立,其成員包括知名的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以及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查理二世極為風流,情婦眾多、私生子遍地,偏偏與皇后卻生不出一子,於是繼承人的問題開始受到關注,也促使了英國議會兩政黨的產生。支持由查理二世信奉天主教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繼位的議員組成了托利黨Tories(即日後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的前身),反對者則組成了輝格黨Whig(即日後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的前身)。輝格黨在查理二世的壓制之下勢力低靡,也因此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王位順利由弟弟繼承。

查理二世| 格林威治天文臺as illustrated in Johann Gabriel Doppelmayr's map of the southern celestial hemisphere, ca. 1730(Wikimedia Commons)

6|詹姆斯二世 James II

(在位:1685-1688)
詹姆斯二世作為約克公爵,他同時也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最高指揮官,在位期間對當時海上霸主荷蘭發動了兩次英荷戰爭(Anglo-Dutch War),其中1664年成功奪下荷蘭在美洲的殖民地,並將該地取名為紐約(New York)。1672年英國與法國聯手再次進攻荷蘭,但這次荷蘭在執政官威廉.奧蘭治(William Orange)的英勇帶領下成功擊退英法。英荷兩國無論勝敗皆元氣大傷,於是詹姆士二世便將其長女瑪麗許配給荷蘭執政官威廉作為政治聯姻,共同抵禦法國。

然而另一方面,詹姆斯二世天主教徒的身份一直飽受爭議,托利黨支持詹姆斯也只是因為依傳統他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沒想到詹姆斯二世登基後不但武力鎮壓當初反對他的輝格黨,更展開行動要讓英國變回天主教國家,加上詹姆斯二世老來得子,這樣一來他死後將又要由一位純正的天主教王子繼承沒完沒了。於是托利黨與輝格黨決定暫時放下嫌隙,合作推翻詹姆斯二世,擁立信奉新教、嫁去荷蘭的瑪麗公主與其丈夫威廉.奧蘭治(William Orange)

瑪麗與威廉聽到邀請喜出望外立刻搭上船艦來到英國,一抵達便受到英國民眾熱烈歡迎,國軍更集體倒戈背棄詹姆斯二世,詹姆士二世眼看苗頭不對便趕緊落跑。於是這場政變在未流一滴血的情況下成功推翻了政權,史稱「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詹姆斯二世| 威廉自荷蘭登陸英國-光榮革命(Wikimedia Commons)

7|瑪麗二世 Mary II 和 威廉三世 William III

(在位:1689-1702)
瑪麗取代爸爸成為新的英國女王瑪麗二世,她的丈夫成為英國國王-威廉三世。但有了前車之鑑,議會為了限制國王與女王的權利,隨即頒布了《權力法案》Bill of Rights ,要求未經議會許可不得任意徵稅或廢除任何法律,而對於這個反案兩人也非常識相的欣然接受,從此君主立憲制確立。此外為了提升行政效率並分擔國王政務,威廉三世召集了幾位親信與議會官員組成政務小組,討論國家政策,並向議會提案負責,這個小組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內閣Cabinet」。同時,威廉三世也將荷蘭資本主義的更多事物帶入英國,例如1694年在他主導下成立了第一間英國的銀行-「英倫銀行Bank of England」,爾後成為英國的央行,執行貨幣政策、印製英鎊(GBP),從此帶動了英國資本經濟發展。

至於外交方面,兩人統治期間,大多在對抗法國太陽王王路易十四, 隨後的100多年時間裏兩國打了數場大戰,史稱第二次百年戰爭 (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War)

然而1694年瑪麗女王去世,兩人膝下無子,威廉三世與議會為了確保之後的繼承人都是新教徒,1701年頒布了《王位繼承法》Act of Settlement,明定英國國王必須信仰英國國教,同時也決定了威廉三世的王位繼承人是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公主(Princess Anne)。

隔年,威廉三世意外摔馬傷重不治,安妮登基為女王。

瑪麗與威廉| 瑪麗與威廉加冕儀式(Wikimedia Commons)

8|安妮女王 Anne

(在位:1702-1717)
安妮女王在位12年統治期間,最值得提及的就是完成了英格蘭蘇格蘭的合併。雖然自斯圖亞特王朝開元,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便是共用同一君主,組成的共主邦聯,但仍然是不同國家。因此時不時蘇格蘭就會鬧獨立,只是此時的英格蘭早已今非昔比,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更擁有廣大海外殖民地以及強大軍事力量,因此只要蘇格蘭有任何動亂,英格蘭就直接封鎖其經濟,生計受到重創的蘇格蘭實在無計可施,終於在1707年接受了英格蘭議會訂立的《聯合法案》(Act of Union),將蘇格蘭正式納入「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從此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成為單一王國。

安妮女王體弱多病,生下的十七個孩子沒有一個能活到成年,因此依照《王位繼承法》,與英國皇室血緣最近且是新教徒者,就是德意志漢諾威選侯-格奧爾格.路德維希(Georg Ludwig),因為比他血緣關係更近的幾十個人全部都是天主教徒,他的母親是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1714年長期受到痛風折磨的安妮女王病逝,這位不會說英語的德國繼承人便從漢諾威出發來到倫敦登基,斯圖亞特王朝也正式落幕。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在議會中(Wikimedia Commons)
Share this with friends:

Product Enquiry

酒類商品服務須知:依菸酒管理法規定,本網站酒類商品不得售予未滿十八歲之青少年,因此不提供無法驗證身份的線上訂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