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FOOL 愚人文化

Tudor War Of The Roses 01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1154-1485年,橫跨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歷經冗長的英法百年戰爭、駭人的黑死病、家族內鬥下的玫瑰戰爭,期間卻也孵化了君主立憲的雛形,推動了《大憲章》、英格蘭議會、建立陪審團制度。 

而「金雀花」名稱由來,據說亨利二世的父親-安茹伯爵 若弗魯瓦五世(Geoffroy V d’Anjou)喜歡在帽子上插以金雀花,15世紀中期,約克公爵理查將「金雀花」冠為姓氏,「金雀花」自此以後便被視為安茹-若弗魯瓦家族的代名詞。

整個金雀花王朝包含三個時期:首先是【ㄧ】安茹帝國時期,接者在兩大王室後代的鬥爭下,衍伸了【二】蘭卡斯特家族時期,以及【三】約克家族時期

金雀花
(圖)安茹伯爵 若弗魯瓦五世|金雀花 Photo Credit: Wikimedia

一、安茹帝國時期 Angevin empire

1|亨利二世 (Henry II)

(在位:1154-1189)
1154年亨利二世繼位,一圓母親-英國公主
瑪蒂爾達的畢生心願。由於亨利的父親來自法國的安茹家族,因此新的朝代-安茹王朝就此展開。此時的他除了坐擁法國諾曼第、安茹及英格蘭領土外,還因為取了法國亞奎丹公國的領主-埃利諾(Eleanor of Aquitaine),而享有亞奎丹的領地,締造了具有強大勢力的安茹帝國。 

司法改革|作為一位20幾歲的年輕國王,亨利二世不但博學多聞,更相當勤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績莫過於司法改革,例如廢除了神裁法、建立了「陪審團制度」等。 這番操作增強了王室的權力,同時削弱了教會的勢力,而這正是亨利的目的之一,因為他始終看不慣教會把權,雙方時常產生衝突。

刺殺主教事件1170年12月29日其手下的四個騎士誤以爲國王希望他們剷除主教托馬斯·貝克特(Saint Thomas à Becke),便衝到教會將主教捅死。這件事震驚了基督教世界,教皇甚至揚言開除亨利二世的教籍,眼看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亨利二世決定放下身段,赤腳走到大教堂,脫下上衣跪在地上,任憑教士們鞭打自己,這才終於平息風波。 

遭妻而背叛|亨利二世的強勢使他時常與妻兒產生衝突,晚年他遭到了兒子們與王后的背叛,其中理查王子Prince Richard 甚至不惜與亨利的死對頭-法蘭西國王 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聯手,1189年心力交瘁的他在法國希農逝世。

Henry Ii
(左)亨利二世 Wikipedia|(右)Thomas Becket being murdered by four knights in Canterbury Cathedral on December 29, 1170. Image from Liber Chronicarum (Nuremberg Chronicle) by Hartmann Schedel, Nuremberg, 1493.

2|獅心王 理查一世 (Richard I・The Lionheart)

(在位:1189-1199 )
由於兄長英年早逝,亨利的次子理查在父親過世後便登基成為理查一世。不過他並不像父親那樣勤於內政,在位期間幾乎都忙於投入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是教皇以基督教之名,號召西歐騎士們遠征中東,自穆斯林手中搶回聖地耶路薩冷的宗教之戰。這次的東征,理查一世在德法盟軍提早敗退的情況下,與穆斯林打得難分難捨,最後理查一世與對方國王薩拉丁握手言和,雖未如願奪回勝地,但理查一世卓越的軍事才能仍獲得了「獅心王」的美名。

然而理查對征戰的野心,幾乎要榨乾了國庫,沈重的稅賦更令人民苦不堪言。1199年,理查因法國一位公爵拒絕繳納高額黃金而出兵包圍該城堡,不料自己卻被亂箭射中肩胛,十天後傷重不治,得年42歲。

Richard I
(左)獅心王理查|(中)西敏寺外的獅心王理查雕塑|(右)薩拉丁 Credit:Wikipedia

3|失地王 約翰 (John・The Lackland)

(在位:1199-1216)
由於理查一世並無子嗣,唯一活著的弟弟 約翰便繼承了王位。很快法王便看準約翰的無能,發起對英國的進攻,果不其然,英軍兵敗如山倒,幾乎將亨利二世打下的江山都還給了法國,約翰更因此得到了「失地王」的臭名。

1215年被全國人民唾棄的約翰再次向人民徵收龐大的稅賦,忍無可忍的貴族們於是奮起,迫使國王簽署了這份知名的《大憲章》,當中規定徵稅及罪行懲處都必須依照法律來執行,國王不得濫權,這樣的「法治」概念日後便成為了英國憲法的基礎。 沒想到約翰不久後便反悔不承認大憲章,引發貴族不滿於是再度起義,1216年約翰在內戰期間病死,其子亨利三世繼位,內戰就此結束。 

John
失地王 約翰|約翰被迫簽署《大憲章》Credit:Wikipedia

4|亨利三世 ( Henry III )

(在位:1216-1272)
亨利三世繼位時年僅九歲,早年由大臣們組成御前會議主持朝政。然而成年親政後的他不但罔顧《大憲章》恣意濫權徵稅,還重用法國外戚,引發本地貴族不滿。忍無可忍下貴族們再度發動政變,亨利三世最後不敵攻勢,1258年被迫簽下比《大憲章》更嚴苛的《牛津條例》,其中規定必須定期召開議會,意即由每個城市派代表至倫敦商議國事,從此議會成為了國家最高的決策與立法機構,國家政策不再由國王獨裁主導,君主立憲體制的概念開始萌芽。 

但是不久後亨利三世也像他父親當年一樣翻臉不認帳,於是貴族又再次對其開戰,只是這次亨利打贏了貴族叛軍,得以恢復權利。 

Henry Iii
亨利三世|第二次男爵戰爭 Credit: Wikipedia

5|長腿 愛德華一世 (Edward I・The Longshanks)

(在位:1272-1307 )
亨利三世駕崩後由其長子愛德華一世繼任,188公分的他又被稱作「長腿愛德華」。他不像父親那般極力反對議會,反而認為議會有助於他管理國家,因而致力於完善議會及司法系統。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蘇格蘭與威爾士仍獨立於英國的版圖之外,愛德華希望完成歷代君王都未能實現的夢想,統一整個不列顛,於是他便在1277年至1283年間向威爾士發動征服戰爭,最後成功將威爾士納入版圖。1301年愛德華一世冊封其子為威爾士親王,而這也在日後成為了傳統,英國每位男性王儲都會被封為威爾士親王。 

至於蘇格蘭的征服過程就不那麼順利了,1295年蘇格蘭與法蘭西同盟,爆發了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總使愛德華軍隊在福爾科克之役中戰勝了由蘇格蘭抗戰英雄-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帶領的勇猛反抗軍,在蘇格蘭持續頑強抵抗下,愛德華一世始終都沒能將蘇格蘭拿下。1307年愛德華在對蘇格蘭發動的第六次遠征途中去世,而他對蘇格蘭的殘酷侵略,也使他被稱為「蘇格蘭之鎚」

Edward I
(左)長腿愛德華一世 Credit:Wikipedia|(右)電影-Braveheart勇敢之心劇照,男主-蘇格蘭抗戰英雄William Wallace由梅爾吉勃遜飾演

6|愛德華二世 ( Edward II )

(在位:1307-1327 )
王位繼承者愛德華二世,毫無軍事能力,且先後對於兩位男性寵臣的親暱偏愛,更引發了貴族們的不滿。1327年,王后-伊莎貝拉(Isabella of France)與她的情夫-馬奇伯爵(Roger Mortimer)聯合起來發動政變,最終迫使愛德華同意放棄王位以讓他和伊莎貝拉的兒子—愛德華王子繼任。接着愛德華二世被押送到伯克利城堡,5個月後被謀害。 

Isabella
(左)愛德華二世|(中)伊莎貝拉皇后|(右)伊莎貝拉皇后與她的軍隊 Credit:Wikimedia

7|愛德華三世 ( Edward III )

在位:1327-1377 )
愛德華三世即位後,由母親伊莎貝拉及其情夫把持朝政。1330年,18歲的愛德華發動政變親政,處死了馬奇伯爵,囚禁伊莎貝拉王太后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
1328年無子嗣的法國國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 駕崩,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查理四世的妹妹,因此他認為自己理應具有法國王位繼承權。然而極力反對的法國貴族們卻用盡方法排除了愛德華三世的繼承資格,同時擁立查理四世的堂弟 腓力六世(Philip VI)繼位。接者,即位的法王 腓力六世更以英王愛德華三世沒盡作為法國封臣的義務為由,下令收回他在法國的領地,愛德華三世終於忍無可忍,就此宣戰。

1337年至1348年間算是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期間英軍大佔上風,很大原因是愛德華之子為軍事天才、戰功披靡,所到之處無不令法國人聞風喪膽,他也因此被稱作「黑太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

★黑死病肆虐
1348年由於黑死病無預警席捲歐洲,雙方被迫停戰,直至1360年疫情趨緩兩方再次開戰,無奈仍由英軍大獲全勝,法王被俘,法國因此被迫於簽下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約》(The Treaty of Brétigny),不但需允許英格蘭擴大在法國的領地,且該領地上的各領主無須效忠法王,法國王室還需向英格蘭繳交巨額款項,以贖回他們的國王。

★第二階段 英法百年戰爭
風水輪流轉,法國在雄才大略的法王 查理五世領導下,歷經幾年的財政改革,終於漸漸讓法國經濟復甦,1369年法國再次向英格蘭宣戰,誓言收復失去的領土。這回另一邊則好景不常,黑太子愛德華沒能等到坐上英王寶座便染上重病於1376年逝世,隔年愛德華三世也相繼病逝,法國便在英國政局動盪之際一步步收復失去的法國領土。眼看法國就要反敗為勝,命運卻再次造化弄人,法王 查理五世於1380年也突然過世,雙方陣營在國政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再度協議休戰。

Edward Iii
(左)愛德華三世|(右)黑太子愛德華在克雷西戰役中望著被他殺掉的波希米亞國王約翰一世 Credit: Wikimedia

8|理查二世 (Richard II )

(在位:1377-1399)
黑太子與愛德華三世接連去世後,王位由黑太子的10歲兒子-理查二世繼承,並由叔叔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攝政。即位初年,政府為解決因戰爭導致的嚴重財務赤字,便三度開徵人頭稅,不分所得向每人徵收定額稅賦,人民苦不堪言,於1381年爆發農民起義,他們燒毀宮殿、殺死大主教及財政大臣,並且包圍了倫敦塔裡的理查二世和貴族。年僅14歲的理查二世當下則展現勇敢氣魄,出來與叛軍們談判,表示只要農民們讓他們安全離開,就會答應他們所有的要求。被國王氣勢震懾的農民們就這樣解放國王及貴族。想不到狡詐的國王在確認安全無虞後立即食言,在兩個月內將所有叛軍農民一舉消滅。

平定內亂的理查二世開始志得意滿,開始不聽叔叔的建言,並想盡辦法要削弱貴族與議會的勢力。1399年叔叔約翰過世,理察二世對其蘭卡斯特家族(Lancaster)抄家並沒收領地(叔叔的老婆是蘭卡斯特公爵的女兒),還把約翰叔叔的兒子博林布魯克的亨利(Henry of Bolingbroke)流放到法國。

亨利也不是省油的燈,不久後他便領軍自法國回來發動政變,幾乎無人支持的理查二世便被活捉關進倫敦塔裡,活活被餓死。

Richard Ii
(左)理察二世|(右)理查二世與起義的農民談判 Credit:Wikimedia

二、蘭卡斯特家族時期 House of Lancaster

8|亨利四世 (Henry IV)

(在位:1399-1413)
理查二世被廢黜後,亨利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稱亨利四世。由於亨利的母親來自蘭卡斯特家族,因此他即位後的王朝被稱作「蘭卡斯特王朝」。由於他的王位是篡位而來,王權必然不穩,在位期間多忙於鎮壓反對他的勢力,直到1413年亨利四世因癲癇病去世。

Henryiv
亨利四世|被上議院議員擁立的博林布魯克的亨利於1399年即位(珍藏於大英圖書館哈雷圖書館的當代手稿) Image Credit:Wikipedia

10|亨利五世(Henry V)

(在位:1413-1422)
第三階段英法百年戰爭
亨利五世即位後,併吞法國的野心也看到了一道署光:由於法國國王-查理六世患有精神疾病,幾乎無力執政,身旁眾多貴族都搶當攝政王掌權,其中居於劣勢的勃根地公爵情急下竟向英國投靠,希望英軍協力取得官位,豈知從此引狼入室,開啟第三階段的英法百年戰爭,英軍一舉攻陷法國各地,重新佔據了法國大片土地,法王-查理六世被迫簽署屈辱的《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不但要求法國凱薩琳公主(Catherine of Valoi)嫁入英國,更規定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王位需由英王-亨利五世及其後代繼承。

亨利五世光榮地完成英法兩國的一統大業,遺憾的是未等到自己成為法國國王,亨利五世就因染傷寒逝世。

Henryv
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在阿金科特戰役中的描繪 Image Credit: Wikimedia

11|亨利六世(Henry VI)

(在位:1422-1461)
亨利五世死後,僅出生九月的亨利六世繼位(母親是法國的凱薩琳公主),同年法王-查理六世也去世,還在牙牙學語的他便因此坐擁歷代祖先的夢想-同時成為英格蘭及法蘭西國王。

英法百年戰爭最終回
被剝奪了法國王位繼承權的查理太子(Charles, The Dauphin),聽聞威風凜凜的亨利五世駕崩,即位的王子又年幼,決定罔顧《特魯瓦條約》,自封法蘭西國王。英方隨即派兵鎮壓,查理太子的人馬絲毫不敵,他們在奧爾良城中被包圍,此時出現了一位關鍵人物,也就是未來被稱作「聖女貞德」的17歲農家少女,她聲稱自己能帶領法國突破困境。一籌莫展的查理太子只能孤注一擲,把軍權交給貞德,貞德成為法國奧爾良的新統帥後,便帶領軍隊反守為攻,主動迎擊英軍,背水一戰的法軍士氣勢如虹,就這樣攻陷各個敵營,並順利讓查理太子來到法國蘭斯加冕為法蘭西之王,成為查理七世(Charles VII)。無奈貞德在一次戰役中被英軍俘虜並施以火刑,聽聞死訊的法國人民無不悲痛萬分,於是原先法國分歧的派系決定團結一致對抗英軍,最後終於在1453年收復所有法國領土,將英國人徹底趕出法國,這個打了百年的戰爭總算劃下句點。

玫瑰戰爭爆發 War of Roses
年少的亨利六世性格溫和,重視宗教與教育(伊頓公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等教育機構就是由他資助創立的),卻從未帶兵打過一場仗,也沒什麼國家治理能力。英法百年戰爭的失敗也造成他精神崩潰,作為金雀花王朝的另一大家族領導人約克公爵-理查(Richard Plantagenet, 3rd Duke of York)便被任命為攝政王和護國公,不就後他萌生了篡位的想法,不料卻被亨利六世的皇后-安茹的瑪格麗特(Marguerite d’Anjou)識破,蘭卡斯特王朝與約克家族的紛爭就此展開。 由於蘭卡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家徽分別是紅玫瑰與白玫瑰,因此這場鬥爭又稱作「玫瑰戰爭」。

1961年,約克公爵-理查於戰役中身亡,其子愛德華.金雀花(Edward Plantagenet)繼承了他的爵位,年輕英明的他重整軍隊,大敗了蘭卡斯特的陣營,亨利六世被關進倫敦塔,他也順利他也順利登基為愛德華四世,立下汗馬功勞的沃里克伯爵(Richard Neville, Earl of Warwick)更被封為「造王者」(Warwick the Kingmaker)

Henry Vi
亨利六世|奧爾良之圍中的聖女貞德,胡爾斯·尤金·勒內普佛繪製|亨利六世(右)坐著,同時約克公爵(左)和索默塞特公爵(中)正在爭執 Image Credit: Wikimedia

三、約克家族時期 House of York

12|愛德華四世(Edward IV )

(在位:1461-1483)
約克王朝開始後不久,造王者-沃里克伯爵因不滿愛德華四世迎取身份低微且曾任蘭開斯特家族侍婢的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憤而聯手當時流亡至蘇格蘭的前皇后-安茹的瑪格麗特,並收買了愛德華四世的弟弟-克拉倫斯公爵喬治(George, Duke of Clarence)發動叛變,但縱使亨利六世曾短暫復辟,叛變最後仍宣高失敗,沃里克戰死,瑪格麗特被俘,亨利六世、弟弟喬治、蘭卡斯特家族幾乎全被處死,除了一位遠房青年-亨利・都鐸(Henry Tudor)因即時流亡至法國而逃過一劫。

Edward Iv
愛德華四世|皇后 伊莉莎白·伍德維爾|造王者 沃里克 Image credit: wikimedia

13|愛德華五世 (Edward V )

(在位:1483/4/9-1483/6/25)
由於愛德華四世不幸英年早逝,他12歲的長子便繼位為為愛德華五世,並由其叔叔理查(Richard Plantagenet)輔佐攝政。然而理查始終對於國王母親-那個曾是蘭卡斯特婢女的伊麗莎白·伍德維爾感到不屑,而伊麗莎白同樣也看他不順眼,雙方你來我往、明爭暗鬥。理查帶時機成熟,便舉兵叛變,將愛德華五世以及他的弟弟關進倫敦塔,並將伊麗莎白·伍德維爾娘家肅清,理查最終順利登基成為理查三世

Edward V
愛德華五世|愛德華五世和弟弟約克公爵理查在倫敦塔內,德拉羅什的作品 Image Credit: Wikimedia

14|理查三世 (Richard III )

(在位:1483/6/26-1485 )
理查三世原以為接下來得以高枕無憂,沒想到當年逃過愛德華四世抄家的蘭卡斯特家族遠房親戚-亨利.都鐸(Henry Tudor),如今已在法國累積足夠勢力,眼見理查三世暴行,宣布舉兵討伐、像理查三世提出挑戰。1485年雙方會師,理查三世勢單力薄很快便戰死沙場。

Richard Iii
理查三世|聖詹姆士教堂中的彩繪玻璃描繪(左)理查三世,與(右)亨利都鐸 在博斯沃思原野戰役的決鬥|博斯沃思原野戰役中理查三世戰敗 Image Credit: Wikipedia

玫瑰戰爭落幕・王朝的終結

亨利戰勝理查三世後,做了一個高明的決定,他迎取了愛德華四世長女、約克的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象徵蘭開斯特家族約克家族大和解,並將代表兩個家族的紅玫瑰花家徽和白玫瑰花家徽合併作為國徽,形成一朵同時擁有紅色和白色的都鐸玫瑰(Tudor Rose)。

亨利順利登基為亨利七世,並開啟了一個新的世代-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

Henry Tudor
亨利都鐸在博斯沃思原野戰役中擊敗理查三世而稱王|約克的伊莉莎白 Image Credit: Wikimedia
Share this with friends:

Product Enquiry

酒類商品服務須知:依菸酒管理法規定,本網站酒類商品不得售予未滿十八歲之青少年,因此不提供無法驗證身份的線上訂購服務。